摘要:下巴脫臼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情況,相信大家身邊的人一定有過下巴脫臼的情況,有些人打個噴嚏都可能會下巴脫臼,那么我們應該怎么預防下巴脫臼呢?下巴脫臼后應該怎么急救呢?

有些人容易"掉下巴",笑得厲害或者打哈欠,下巴都會掉。在醫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顳下頜關節習慣性脫位,常見原因是關節囊松弛,還有部分是因為關節結節低平,使得一種叫做髁狀突的骨性結構非常容易從關節里面掉出來。要通過關節位的CT、MRI等影像檢查才能知道掉下巴的準確原因。那么下巴脫臼該怎么辦呢?下面一起了解一下有關下巴脫臼的知識。

下巴脫臼是怎么回事?

下巴脫臼,臨床上叫作顳下頜關節脫位,是下頜骨的踝狀突滑出關節以外。可發生在一側,也可發生在雙側。顳下頜關節非常復雜,因為它既要滿足靈活的說話發音,又要承擔咬合磨碎食物的力道。

大部分時候,下頜骨的髁突和關節窩能夠配合良好,很多肌肉和韌帶前后左右上下都拉著這個關節,但某些情況下,由于外力作用或者關節運動過猛則會導致顳下頜關節因為種種原因掉出關節窩。打哈欠、打噴嚏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原因。除此之外,大笑、講話太多、張口過大、咬蘋果、嘔吐、吃東西時用力過猛等,也都可能引起下巴脫臼。

下巴脫臼之后,嘴閉不上也張不開,流口水,講話不清楚,咀嚼、吞咽困難。因為下頜骨向前移位,臉顯得很長,兩頰變平。

急救要點主要有:

熱毛巾或暖寶暖水袋等,熱敷臉部,尤其是關節處。同時盡量放松。

1、讓患者靠墻坐在矮凳上,頭貼著墻,使脫臼的人的下巴和幫他復位的人的肘關節在同一高度,以便復位時方便用力。

2、復位人雙手用手絹裹上,伸進脫臼者嘴里,放在兩邊后牙的咬合面上,其余四指放在嘴外邊的下頜骨下緣。

3、復位前要先轉移脫臼者的注意力,然后用力向下壓下頜,同時將頦部向上端,這樣使下頜骨的踝狀突沿弧線轉動到結節下面,再輕輕向后推動一下,即可使踝狀突滑到原來的關節腔內。這時復位人的雙手拇指迅速滑到牙外側,避免被咬傷。

4、復位后,用繃帶托住、固定下巴,幾天內別張嘴,要是形成習慣性下巴脫臼可就麻煩了。

常見的保守治療方法有兩種:

1.關節囊硬化治療:把硬化劑注射到關節外,讓關節囊和周圍組織得到硬化,關節就不會過度活動。

2.鍛煉咬肌:鍛煉咬肌和關節周圍肌群,只有非常嚴重的患者需要動手術。

如何預防"掉下巴"?

1.最好不要經常吃一些質地過硬、韌性過大、體積過大的食物,同時避免張口過大。

2.改變只用一側牙齒去咀嚼食物的習慣,注意雙側后牙平衡咬合。

3.中老年人以及偏瘦的人群更容易下巴脫臼,這類人群要注意不要大張口,如果有老人習慣張嘴睡覺,建議側臥。

4.保持心情愉悅,日常生活中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改掉緊張時咬緊牙關的習慣等。

一般來說,如果是兒童發生下巴脫臼,或者是成年人第一次發生下巴脫臼,建議找醫生進行復位;如果是陳舊性脫位,很多都可以自行復位。如果脫位發生得非常頻繁,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可以進行相應的治療。此外,容易發生脫位的人群平時也要多加注意,少做大張口的動作,少咬硬物,打哈欠的時候可以嘗試用手托一下下巴。

快速連結:骨科點點讚

R74ED41585DDFG


環樞關節錯位---怪病之根源按摩聽會穴位的作用按摩大赫穴位的作用魚鱗病臉部怎麼保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ko63kn57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